□田亞楠
伴隨著高考志愿填報的完成,考生們迎來了期盼已久的“自由時光”。許多人以畢業(yè)旅行丈量世界,用“電子三件套”裝備未來,在健身房塑造更好的自己……這本是青春活力的自然流露,卻也折射出消費社會中關(guān)于成長的復雜命題。
“考后經(jīng)濟”的火熱,本質(zhì)上是需求釋放的結(jié)果。寒窗苦讀十余載,一朝卸下重負,通過旅行開闊視野、借助工具提升自我、投資健康塑造體魄,這些消費行為既是對過往拼搏的犒賞,更是對美好未來的積極鋪墊。然而,當消費變成攀比,當“標配”變成“負擔”,這股熱潮就值得警惕了。
青年群體正處于特殊的成長階段:他們既渴望獨立,又尚未完全具備經(jīng)濟自主能力。這種“半成熟”狀態(tài),使他們在面對消費誘惑時更容易迷失方向。因此,量力而行不僅是經(jīng)濟層面的選擇,更是心智成熟的體現(xiàn)。它要求青年在享受消費自由的同時,學會評估家庭經(jīng)濟狀況、區(qū)分“需要”與“想要”、規(guī)劃長期發(fā)展的需求。
“考后經(jīng)濟”是青春的注腳,卻不該成為成長的枷鎖。理性消費不是“摳門”,而是對生活的清醒規(guī)劃;量力而行不是“妥協(xié)”,而是對未來的負責。當每一份消費都源于真實需求,每一次選擇都基于理性判斷,“考后經(jīng)濟”才能真正成為青春的祝福,為人生新征程添上踏實而溫暖的一筆。
北宋思想家張載的箴言猶在耳畔:“富貴福澤,將厚吾之生也;貧賤憂戚,庸玉汝于成也?!痹谖镔|(zhì)豐裕的今天,這句話有了新的時代注解:真正的成長自由,不在于擁有多少物質(zhì),而在于掌控欲望的能力;成熟的標志,不是追逐所有的可能,而是懂得選擇最值得的追求。